易经推广专业委员会

民政部注册登记  中国社科院主管 国际联合性组织
阳历、阴历、农历、干支历的区别联系与二十四节气 - 姚骥如
来源: | 作者:姚骥如 | 发布时间: 2024-05-25 | 145 次浏览 | 分享到:

阳历、阴历、农历、干支历的区别联系与二十四节气

 

阳历、阴历的区别是什么?阴历等于农历吗?农历、干支历与二十四节气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本篇为科普性质的文章,针对以上问题,由笔者为大家解惑。

阳历即国际通用的公历。阳历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定做一年,共3655小时4846秒。平年只计365天这个整数,不计尾数。阳历将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其中阳历二月只有28天。四年的尾数积累起来共1天左右,加在第四年的二月里,这一年叫做闰年,故而闰年的二月有29天。

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运行,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定做一个月,共29天半。为了计算方便,把大月定为30天,小月29天。一年12个月中,大小月大体上交替排列。阴历一年只有354天左右,没有平年闰年的区别。

因为阴历每年354天与地球绕日运动的周期(3655小时4846秒)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每隔约19年阴历历法就会出现月份对应的季节倒置的情况,这对指导农事非常不利。为了克服这个缺陷,古人制定了一个折中的历法——阴阳合历,就是我国还在使用的农历(1968年以前称夏历,文革时期极左思潮泛滥,红卫兵破四旧,认为夏历是封建帝制的历法,于是乎在1968年的元旦,全国报纸报头一夜间将夏历改为了农历)。农历跟阴历一样,也把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定为一个月(朔望月),由于朔望月的长度并不是固定的,为29天多,取整计数,农历月同样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农历增加了置闰(加闰月)的办法,使得农历年的平均天数跟阳历年的天数大致相等,以调整四季。阴历以12个月为一年,则每年比阳历少11天,3年少33天。为了填补这个差距,古人根据阴历和阳历的岁差,在适当的年份里增加一个月(即人为规定这一年有13个月),这种方法就叫"置闰"。由于太阳运行周期(回归年)不是月相变化周期的整倍数,置闰是历法中非常复杂、繁难的学问。我国从公元前26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开始记年,公元前2350多年的尧帝时代开始以置闰调整阴阳历,但直到南北朝祖冲之时代(公元462年,南朝宋大明六年)才有了精密的置闰之法。祖冲之制定的《大明历》,采用20197闰插入1114闰,计391144闰;唐代李淳风的《德麟历》始改为"在缺中气之月置闰",实际上仍保持197闰的基本格局(约每过二、三年多一个闰月),沿用至今。

讲到无中气月置闰法,就得提一下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它的制定基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最初是根据斗转星移来制定,古人通过观测北斗七星在夜空中的指向来指导农业生产不误时节。西汉武帝时期,二十四节气被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并采用圭表测影法在黄河流域测定节气。二十四节气把1个回归年分为时间等长的24份,设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这种方法被称为平气。按照平气的制历方法,每个月都有1个节气和一个中气,相邻2个中气的间隔固定为回归年的1/12,即30.4368日。 农历规定:每一个月必定要有一个中气,没有中气的月份,便成为前一个月的闰月。为什么有的月份会没有中气?这是因为:两个节气和两个中气之间平均日数365.2422÷12=30.4368日,朔望月日数29.5306日。两者有将近1天的差数。因此中气在农历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有将近一天的推迟,以此类推,有的月份的中气必将落在这个月的最后一天,导致下个月没有中气,下一个中气出现在再下一个月的月初。农历的闰月就设置在这个没有中气的月份。 农历闰月的天数是不固定的,小月29天,大月30天。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采用的是定气法:规定地球每在黄道平面上绕日运行15°就设一气,360°共二十四气。定气的方法是隋代刘焯在隋文帝仁寿四年,即公元604年修订《皇极历》时创造的,但当时定气并未被采用。唐代一行虽然用了定节编排太阳运行表,但在制定历法时仍用了平气。到了清代顺治二年,即公元1645年颁行《时宪历》时,才正式采用定气。由于地球在黄道平面上每天运动快慢不匀,所以节气之间的天数也不一样。冬至前后地球绕日运动得快些,两节气之间只有14天。夏至前后地球绕日运动得慢些,两节气之间达16天。节气之间的天数虽然多少不一,但能表示太阳的真实位置,使春分、秋分一定在日夜平分的那一天。唯一的例外是冬至和夏至,不论是用平气还是定气,都在同一天。


 

干支历,是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进行两两搭配组成六十组不同的天干地支组合,用以标记年月日时的历法。远古的天皇时代,已有干支历法及岁时的雏形。干支古名(摄提)。据《盘古王表》与《三命通会》等记载:天皇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十天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地支曰: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以六十甲子(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

 

《易·系辞》寒暑相推而岁成。《三皇本纪》:天皇氏,木德王,岁起摄提。明代著名史学家万民英根据中国古代文献文记载确定天皇氏时代已发明干支历,在其著作《三命通会》中有详细记载。天干地支的这一发明影响深远,后世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北宋时编撰的官方正史著作《资治通鉴》就以这套干支术语纪年)。干支的发明标志着最原始的历法出现,配合数字用来计算年岁。在传承发展中,后世将这套多音节的摄提纪元(岁)术语简化为一个字,其与简化后的干支在《尔雅》与《史记》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如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语出《尔雅·释天》)。 干支历将一年划分为十二月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一岁之中斗柄旋转而依次指为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上古时代以北斗七星的运转计算月令,斗柄所指之辰谓之斗建(或月建,古称北斗斗柄所指为)。如《淮南子·天文训中》收录: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这里的指的就是北斗七星的斗柄。斗柄循环旋转,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摄提)。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既随季节变化,也随昼夜变化,北斗七星在不同的季节相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在相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也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古人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初昏时)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干支历以斗柄回寅春正,即寅月为建正之月。十二月建分别为: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因为干支历和24节气均为太阳历,干支历对十二月建的划分与二十四节气完全对应,即以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等十二节气,分别作为寅(摄提格)、卯(单阏)、辰(执徐)、巳(大荒落)、午(敦牂)、未(协洽)、申(涒滩)、酉(作噩)、戌(阉茂)、亥(大渊献)、子(困敦)、丑(赤奋若),为各月之始。干支历的年月日均由天象决定,无需通过人为调整,是完全符合天象规律的一部历法,至今仍应用于万年历编制和预测、风水、命理等研究中。

 

【作者】姚骥如

【首次发表时间】20245

【作者简介】姚骥如,男,乙丑年生人,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药学院,硕士毕业于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高级课程班(企业管理)结业,主管药师,执业药师。籍贯浙江杭州,现居广东珠海。善用六爻、梅花易数、八字、奇门遁甲、玄空风水等术数对分析对象进行交叉定位,在前贤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十余年的实践,创造性地改良了周易符号体系的若干底层算法,并逐步建立起一套独特的易学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现任国际易学联合会易经推广专业委员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