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推广专业委员会

民政部注册登记  中国社科院主管 国际联合性组织
默默走向全球领域的中国哲学
来源: | 作者:王平 | 发布时间: 2023-01-31 | 621 次浏览 | 分享到:

默默走向全球领域的中国哲学

——中华易理哲学新论

 

 

一,题意解析

“中华易理哲学”之中华是中华民族的简称,易理是对易经基本原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是区别于其它具体科学的指导性学科。“中华易理哲学”是塞北剑豪面对世界易学纵林首次提出的命题,是他对“中华古典优秀文化《易经》创新改造10年(20152025)规划工程”的最新科研成果,列新型易学五大体系之首。塞北剑豪创立的新型易学体系包括:中华易理哲学,中华易象思维学 ,中华易术预测与决策,中国层次管理学和易境诗词艺术鉴赏,共五部分内容组成。


二,哲学作用论

哲学,我们熟知的就是德国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费尔巴哈的唯物论哲学,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这些哲学思想概括起来就是以理论指导为目标,以突出时代特征为方向,是高度凝练系统化的理论。对于初学哲学的学生来讲是一种很迷茫的理性思维,对于长期从事社会工作的干部或领导干部来讲,则是一种思想意识导向,它告诉人们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反对唯心主义的世界观;运用辩证法的思想指导工作,反对形而上学的偏激思想,因而形成了方法论的指导。所以一提及哲学,人们就会想起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的科学论断。

那么,世界观的理论导向是从哪里来的呢?方法论思维的产生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如果我说都是来自于《易经》之“中华易理哲学”,你们谁都可能不会相信。肯定的观点是:方法论思想来源于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并为马克思改造成唯物主义的辩证法。世界观来源于费尔巴哈朴素的唯物主义,并被马克思改造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这是经历史证明的不可颠覆的正确观点。

其实,我们可以这样说不论是欧洲的哲学,还是美洲的哲学都是研究从理论层面指导现实的学问,这一点也是不可置疑的社会共识。如果我们想探索并寻找直接指导实践操作方法和策略的哲学思想,恐怕你们都会觉得是天方夜谭吧?

我明确的告诉大家,咱们所有学习哲学的人,不论是学习深刻一点的还是浅尝辄止的人,在具体操作方法的对接上都会在实践中探索很多年,才能够找到对接点。如果我们老师在哲学课堂上能够找到与学生未来操作方法的对接点,学生就会很愿意听或者踊跃的参加讨论;如果我们不能带领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实践方法,学生就会很厌烦,或者简直离开课堂。我在北京科技职业学院做专职教师的时候,商学院的一名院长和我谈话时说:王老师你是怎么搞的一个哲学课能让学生那样欢迎?我笑着说:我只知道学生还能够认可和接受,还没达到很欢迎的程度吧?院长又接着说:“的确是很欢迎你的哲学课”。“我召开了6个学生代表座谈会,他们都一致的认为你讲的很好。我过去讲了20多年哲学课,学生一听就脑袋疼,不是睡觉就是走了,却没有达到您这样的效果。”这时,我又笑着说:“也没有达到您说的那个程度,就是把哲学理论联系到学生未来工作层面的实际去讲就行。” 这句话我虽然这么说了,回来反复琢磨院长的话,觉得做到这一点确实很难。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哲学必须要和实践工作方法联系起来,给学生以操作方法的指导才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中华易理哲学”就是让人们直接掌握实践应用方法的学问,为了把这种学问传播下去,使众多的人们都了解他、掌握它、运用它,解决社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塞北剑豪制定了对中华优秀古典文化《易经》创新改造的十年规划,从2015年开始到2025年结束。在对易经进行创新性改造的过程中,发现了几个似乎很奥秘故事。

三,故事破解的奥秘

故事之一:我研究《易经》原著的时候发现了,《易经》是一部对接现实操作方法的哲学著作。其中,六爻思维就是辩证法的思想,而且是以“正反侧”三个点位构成。所说正,就是解决问题时,要从事物正面进行分析,把握方向性的要领;所说反,就是与正面问题相对应的矛盾对立因素,甚至是对抗性的因素;所说侧,就是解决问题时不可逾越的与正反因素相对应的侧面要素。正面问题和反面问题就是矛盾的对立双方,侧面因素就是双方所涉及到的内外部环境要素。“正反侧原理”就是中华易理哲学的核心思想——辩证法。同时 我又发现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实质,就是正反合原理, 两者何其相似乃尔!如果没有塞北剑豪先生发现的正反侧原理,谁也不能想象到黑格尔辩证法原理来源于中国的《易经》——中华易理哲学。

运用“正反侧原理”解决问题,就会使矛盾双方得到统一,达到合的作用。结论是:正反合辩证法原理 = 正反侧辩证法思维。黑格尔辩证法的哲学思想来源于《易经》中的中华易理哲学思想。

故事之二:马克思主义质量互变原理来源于易经第19次章《临》篇。“临”是指临界点,临界点就是哲学的“度”,属于质量互变的中间标志,是界定事物两重性的基本标准。哲学关于度的解析:“度是量变与质变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度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要把度和关节点、临界点区分开来。”这个临界点就是关于《临》篇所揭示的内容。我们可以把《易经》人才进入事业发展临界点的过程,概括为一个公式加以说明:

 

咸临  甘临  至临  知临  敦临·度·反向循环期

22/27   28/32   35/38   40/43   48/50岁    53/60

 

公式解析:

咸临,标志人生刚刚走向临界点的过程,也就是量变的开始,属于贞祥发展的过程,无忧无虑的状态;

甘临,就是尝到了事业发展中量变过程中的甜头,表示事业发展有了初步的收获,呈现出不要争取不应该得到利益,就会吉祥发展的特征;如果心里有些奔既得利益出发的想法, 或既忧之也无咎也。

至临,就是事业达到了一个高潮的前期,为了迎接这个高潮的到来,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和行为历练过程,呈现出思想成熟,行为成熟的特征,更应谨慎做事,确保不会出现任何问题。

知临,就是人生事业发展到第一个高峰,属于即成大势的特征,进入人才发展比较高的档次是人生事业显著时期,这时自己已经明确的知道了未来发展的前途,预定目标比较明显,这也是吉祥发展阶段。

敦临,是人生事业的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也是量的发展至高点,处于正向发展“质”的标准极限期,也是度所确定的正向标准点,达到临界点的最高度,仍处于吉,无咎的状态。敦临之后的人生中华易理哲学没做明确的阐述,只提出了“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的警告。

农历八月是进入收成以后的时节,渐进萧霜肃杀的季节。那么人生处于8月这个季节应该是多少岁呢?就是人生走过3/4的时刻,假设以70岁为限,当在53/56岁之间发生。这是“度”所界定的反向发展过程,不是每一个人才都能进入这个时期,而是那些私欲严重,思想变质的人,才能一步步走向堕落的过程。进入逆向后一般在三四年时间也就会过去了,不会很久。由于周文王所处的时代,他是这样认为,现今的时代如果进入重大犯罪的过程,将有十年之久的牢狱之灾。这就是“度”所界定的临界点状态的正反方向的描述,就是人才发展过程中“度”所界定的量变到质变过程的5个阶段和反方向发展的一个过程的践行分析,当引起人才一生的注意和警惕。《易经》临篇的思维脉络,与质量互变的规律完全相符。

故事之三:马克思主义三观理论来源于易经第20辞章《观》篇,“观”就是讲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就是指:人们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的基本看法。中华易理哲学的人生观就是:“觀我生進退,未失道也。”这是说人才总看自己的发展进步与退步的原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是符合人生发展规律的正确做法。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就是指:人们对世界物质运动的根本看法。中华易理哲学的世界观就是:“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这是说人们生长在社会上,发展在仕途中,要经常关注国家发展光辉灿烂的一面,不要总拿某些阴暗面说事,这样的人就能够从宾客发展到王的位置,即能够从一般干部发展到领导干部,直至发展到高级领导干部的地位。“观国之光”提出了确立世界观的正能量思维,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重要观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上各种物质,包括人,財,物的社会价值与作用的判断。中华易理哲学的价值观就是:“观其生之得失,志未平也。”这是说人生发展要经常看别人的进步因素,以激励自己前进的步伐;也要从别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防微杜渐。易经中关于三观的看法具有直接的可操作性的方法借鉴与指导,它区别于一般的理性指导,往往使人摸不着边际,这是我们学习哲学的重要参考和践行的目标。

 

故事之四:马克思主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来源于中国《易经》的易理哲学,易经第12辞章《否》篇,就是事物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表明:事物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从低处往往高处发展,每发展一个阶段就否定了前面的那个阶段的某种特征,但也保留某些有影响的特征,这种既否定又保留的过程,被哲学称之为辩证的否定。所以,当事物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仍然保留着初级阶段的某些特征,这不是旧事物的回归,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客观事物每发展一步按照美国科学家泰罗讲的话说:就是“一次思想革命”。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是经历了一次次痛苦的思想革命走过来的,社会革命也毫无例外,不仅包括思想革命,还包括暴力革命的过程。中华易理哲学的否定观表明:“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 就说在好人被坏人否定了,或人才被庸才否定了的时期,不利于人才或者好人坚持原则,坚持真理等忠君思想的继续发展,处于暂时走向低谷的时期。从《易经》的论证中发现:人才发展也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初始阶段是被肯定的时期,“拔茅茹以其汇”就是人才要聚集朋友,练就就本领,在社会各个行业逐步发展,只要坚守忠诚厚道的品德就能达大亨的程度。但是人才处于发展的初期会遇到一些被否定的现象,被人瞧不起,需要包容一定的羞辱。但是由于人才肩负着改造社会的历史使命,这种包容羞辱的过程根本不算什么,只是人生一次小小的历练而已。这种包容羞辱的过程过去之后,就进入“”畴离祉”阶段。畴,是指筹划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的目标;离,是指火光的意思,象征着自己发展的事业取得成功的象征;祉,是指福祉,就是要为人民造就幸福, 造就恩泽对的过程。这样就会得到社会充分的肯定。这也是人才第一次发展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肯定的过程。然后,过了几年还会进入休否的过程,休否,是指人才遭受否定,需要休息一段时间的意思,就是说人才遭受到了更大的否定,需要离开职务的过程,谓之“休废而否塞”阶段。意思是说长期休息已经成为“废人”的时候,你的语言建议也没人听了。还会出现你的建议被阻塞,不能上传到主要领导层面的可能。这是人生最大的一次遭受否定的过程,需要经过几年或者十几年才能够进入高度肯定的过程。这个高度肯定的过程就是“倾否,先否后喜”阶段,就是否定人才的庸人或坏人们已经遭受倾覆的厄运,人才遭遇的否定艰难期结束了,可以重新出山主政的过程到来了。其实,人才被否定既是坏事也是好事,是一次次高度的考验和锻炼的过程,没有经过较大考验的人生,就不会散发出灿烂的光辉,像离火一样发光放热。

这就是“中华易理哲学”表述人生发展要经过两次否定,才能得到高度的肯定的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否定之否定原理的思想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中华易理哲学否定之否定的原理可以概括为一个公式:

 

第一个阶段的肯定~否定过程:

    发展的肯定~被否定·包羞~肯定·有命·畴离祉

第二个阶段的肯定~否定过程:

    肯定~被否定·休否·离职修养·心系苞桑~高度的肯定·倾否·先否后喜

 

从这个易学公式可以看出:人才发展必须经历两次否定,才能进入高度肯定的过程,这就是人生故事之五: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著名的人类五大需求理论来源于中国易经之易理哲学。马斯洛将人类5大需求从下往上排列层次是: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而《易经》第五卦《需》篇,讲的就是人类在社会上的需求,也是从下往上排列,层次分别是:社会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为了更加明晰的对比,作者制作出一张图加以说明这个问题。

 

                 

 

《易经》“需”篇内涵是:人们在社会工作与生活中都会产生诸多的需要,这些需要构成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客观条件。

第一个条件:社会的需要。

人的工作与生活要以服从社会需要为目的。你的知识、才能离不开服务于社会的需要,只有社会需要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只有在社会需要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获得工资和必要的奖赏。社会需要就是我们今天人才的双向选择,社会的需要就是我们今天人才的市场竞争。《易经》把人才的社会需要放在首位,说明人对于社会的依赖关系,说明人才改造社会,推进社会不断的进步,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主要目标。

《易》曰:“云上乎天,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这是易经第5卦开篇提出的重要问题,白云在天上游动,说明风调雨顺,气温祥和。这是人类对自然界的需求,也是自然界给人类生活创造的客观条件。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人类就要感谢自然的造物主释放给社会的恩泽,怀贞之心不可磨灭,忠诚之心不可磨灭,感恩之心不可磨灭。人才只有这样做才能够走得更远,攀登的更高,就是事业吉祥的开端。

第二个条件:生理的需要。

“需,君子以饮食宴乐”。人类的工作与生活主要需求就是饮食,饮食是生产力主导要素扩充内涵的重要元素,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首要条件,只有解决饮食的问题,社会才能日新月异的发展。人类劳动之余就需要休息娱乐,只有休息的更好,才有足够的精神从事明天的劳动,休息除了睡眠之外还有相应的娱乐,跳舞、唱歌、奏乐,这些是一种激励因素,激励因素对战胜困难,坚定信心起鼓舞作用。所以,它是人类生存与颐养的需要。

第三个条件:安全的需要。

“需于郊,利有恒,无咎。” 人类生活做事第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把自家(集体)的土地耕种好,有了粮食才能保证生存;就是把大家的福利做好,运用农业生产出来的原料去发展工业,包括加工业,这样才能解决衣食住的问题;农业发展起来了,就要把商业做好,把产品推向外部领域,使生活更加富有。《易经》所说“需于郊”,一是指做好郊园之上农业到事情;二是指要把农业生产的东西卖出去,就要做好商业的事情,经商就应该到城市的郊外去做,也不能跑得太远,处理好郊园内外的业务就可以了。只有处理好农业和商业的关系,才能有利于长远的发展。“利有恒” 就是这个意思。发展农业和发展工业不需要离家太远,强调生产、生活安全的重要性。

第四个条件: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人都想靠自己的能力获得社会的认可,人人都想凭自己的工作绩效获得领导的赞赏,人人都想凭自己的知识改造社会,创造未来的人生价值。要想实现自己这些愿望,就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加以磨练,这些环境不是自己创造出来的,而是在不断的工作中逐步出现的相应阻力,不突破这些阻力,人生就不会有所发展,只有在这些艰难困苦的阻力面前,战胜它,征服它,人生自我实现的目标才能达到。

战胜艰难的环境之一:就是“需于沙,小有言,终吉。”

人生发展将遇着很多困难,一般都是从小到大逐渐的发展,《易经》也按照这个思想提出的问题。它首先提出的是:如果你要将农业的产品运出去,从事商业活动,马夫遇见了沙子,就应该警觉起来,第一个困难摆在了眼前,这时管理者就要进行调查,老百姓会告诉你什么因素?你只要听从百姓指出的道路,走出这段路就会吉祥。

你突破了困难的阻隔,证明你有承担任务的能力,认知的自我价值得到了第一次实现。

战胜艰难的环境之二:就是 “需于泥,致寇至。”

这段路走出去了,偶然遇到了阴雨天,使马夫进入了泥泞的道路,这时候就要考虑可能有打劫的现象出现,管理者就四处观察,查看周边易于隐藏的地形,尽量躲过危险的道路。假如实在躲不过去了,就需要和这伙人进行协商,尽力给予他们一些利益,在过去说就叫买路钱,现在说就是就交通管理费,过桥费,修路费。你把这些事情都打理的妥当,为以后运送商品奠定了基础,就解决了第二个比较复杂的困难,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就是这么开通的——解决通商的难题就是人生实现的价值需要。

战胜艰难的环境之三:就是“需于血,出自穴,顺以听也!”

如果在通商中解决了这些难题,也有可能出现一些随机的偶然性危机,这种危机一旦出现,就容易发生血光之灾,小心注意是前提,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有可能出现,就需要加强一路的护卫,保镖就是起这样的作用。如果在路上真的遭到了抢劫,损失比较惨重,就需要查找产生问题的原因。《易经》指出:“出自穴” 就是告诉你问题产生于内部,不是产生于家里,就是产生于单位,需要在内部查找。解决内部隐患的方法是:“顺以听也!” 认真的听取大家的意见,不轻易把自己怀疑对象告诉别人,要做到心中有数,稳稳当当的,不露声色的排解内部危机。这就证明你可以做大事,在决策能力上获得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第五个条件:尊重的需要。

人人都想获得社会的尊重,但获得尊重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需要为大家做好事,还要经常为大家出谋划策,也需要深入实际解决具体问题,这样你就能受到人们的尊重,这是正常状态下的尊重。还有非正常状态下的尊重,更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或者说要受到敌人或竞争对手的尊重,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

从《易经》设定的情节分析:“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这说明了什么?就是说你在家里处理正常事务,说不定哪一天突然闯进了三个客人,你一看他们是青衣乔装者,就会感到来者不是善茬,这时你不要惊慌,只需以礼相待就可以了。这时的礼就是要摆上一桌酒席,招待几位前来不知何意的朋友?酒席宴间你以诚意对待,推杯换盏之际就会发现问题的原因,你只需因势利导,用使对方信服的说词,引导他们成为你的朋友,就会化险为夷。其实,这是对立面派来追杀你的使者,你把矛盾的风头射向了对立面本身,不仅自己解决了面临的危险,还给对立面造成了潜在的威胁。这就证明了你有化险为夷的能力,也就会受到对立面的尊重,人的一生只要按照这个道理解决几个实际的问题,油然而生的敬意就在其中。这就是知识转化为智慧的能力,就是解决问题成熟的方法,就是尊重的需要得以出现的必然前提。

这五种人生需求的主客观条件,虽然源之于《中华易理哲学》,但是,被马斯洛概括的十分经典,他只是把易学需求的层次串换了一下位置,进行了高度的总结和概括,而这种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也是一种发明。这就是马斯洛在巧妙的传播易经时对社会的作用。《易经》是中国人最高的智慧结晶,被外国人借用了,而我们自己尚且不知,这就是中国人不懂易经实质的根本原因。中国人把易经拿去做算卦的信条,外国人运用易经形成理论,作为科学指导。两者大相径庭,必须转变这种现象。

四,综括与结论

综上所述,《易经》之中华易理哲学是世界哲学的发源地,是突破哲学理论指导的实践操作方法,,一些名句和故事渗透着客观规律的要素,对于国家政权建设,企业经济建设,家庭思想建设和人才发展都具有一定指导性的践行作用。黑格尔说:“东方(中国)没有真正的哲学,”实践证明这种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也是错误的结论。

总之,《中华易理哲学》一卷在手,启迪智慧,受益终身及下一代的发展前途。

 

主题词:

 

中华易理哲学   新型易学体系  易学故事   全球领域的中国哲学  

 

(作者系中华易理哲学创新推广专家,国易学联合会易经推广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