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推广专业委员会

民政部注册登记  中国社科院主管 国际联合性组织
易学泰斗唐明邦的易学成就及贡献
来源: | 作者:唐梦华(王继红) | 发布时间: 2018-11-04 | 1787 次浏览 | 分享到:

躬耕玄圃几十年,硕果累累声蜚然

——浅谈易学泰斗唐明邦的易学成就及贡献

                    唐梦华(王继红)

 

唐明邦,1924年出生,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易学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冯友兰、张岱年、任继俞、朱伯崑等大家;武汉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中国哲学,集儒、释、道之大成,特别对群经之首、三玄之最的《周易》的研究颇深,具有前所未有的引领、开拓与创新。著有《周易评注》、《当代易学与时代精神》、《周易与长江文化》、《周易通雅》、《论道崇真集》、《李时珍评传》、《绍雍评传》、《天人之学》等著作,写有易学学术论文200多篇,为易学的繁荣发展并走向世界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他淡泊明志,处低不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时俱进,勇于创新,钩深志远,探碛索隐,乃当代易界之泰斗。真可谓躬耕玄埔几十年,硕果累累声蜚然。下面从一、开研究《周易》之先河,引领易学健康之发展;二、研究《周易》的创新精神;三、攻坚克难的钻研精神;四、学贯天人的开阔视野;五、暮年心论;六、淡泊明志的学者风范等六个方面,简浅地谈谈易学泰斗唐明邦先生的术学成就及贡献。

一、开研究《周易》之先河,引领易学健康之发展

先生幼年读私塾就接触《周易》,上中学时,他的老师私下给他讲过《周易》,上大学时,几位老师冯友兰、张岱年、任继愈、朱伯崑都讲过易学。到武大哲学系被时任武汉大学校长的李达亲点教中国哲学史,和《周易》结下不解之缘。

1961年,李达校长倡议举办一次全国性的王船山思想学术讨论会,以活跃全国的学术风气特派他去湖南调查、收集有关王船山资料。先生在长沙和衡阳共访问了二十多位学者和干部,到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学院、湖南省图书馆、船山书社、湘西草堂等单位,收集到许多珍贵资料回校向李达校长作了详细汇报写《船山史迹访问记》一文为了参加1962年在长沙举行的王船山思想学术讨论会,先生花数月功夫撰写了《〈周易外传〉中的若干辩证法思想》长篇论文,提交大会,并在大会上作了报告。这篇论文在大会宣读后,受到与会代表的热情称许。此论文先生学术论文的处女作,同时也开了建国以来,研究《周易》之先河。从此也大大推动了先生对《周易》研究的兴趣和信心,由此先生得出做学问的心得:“探险首须披荆莽,跋山尤贵取险途”。

1983年,先生同萧萐父老师商议,在湖北举办全国第一次《周易》讨论会。因为们从事中国哲学史教学多年,不断涉及历代哲学家的易学思想:玄学家王弼的易学思想,程朱理学中张载、周敦颐、程颐、朱熹的易学思想,明清之际王船山的易学思想,各有千秋、各有创新,影响深远,有待深入研究,弘扬光大。们的创议得到校、系领导的支持由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报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批准,并向湖北省有关部门申请到一万元的学术会议经费。19845月,由武汉大学哲学系、湖北省社联、湖北社科院哲学所共同主办由先生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周易》学术讨论会,在武汉毛泽东主席曾经下榻的武昌东湖宾馆隆重召开从此掀起《周易》研究热潮。

1984年5月武汉的周易讨论会上,由冯友兰、张岱年、任继愈、朱伯崑先生24人,发起筹建中国周易研究会,以推动全国周易研究活动。会上公推刘蔚华任组长,先生为副组长。1987年刘蔚华老师因公不能参与筹备工作,筹备小组改为筹委会,由先生任筹备委员会会长,先生的老师张岱年先生支持挂靠中国哲学史学会,为二级学会。1989年,在山东济南举行中国周易研究会成立大会,大会公推先生任会长,刘大钧为副会长兼秘书长,聘请张岱年、任继愈、朱伯崑等先生为专家顾问,会址定在山东大学,创刊《周易研究》期刊。从此,搭起易学复兴与发展的第一个平台,期间先生的论文《汉代象数易学思维模式剖析》发表,更是建起易学义理与象数结合研究的第一个阵地,从此结束研究易理不碰象数,探索象数不问易理的历史。

先生对易学发展的期望,正如他在写给2015海峡两岸周易学术论坛、第26界“周易与现代化”会议的祝贺辞所说;“《周易》乃大道之源,易学乃智慧之海,弘扬易学旨在富国强民,学习易学首重崇德广业,运用易学诚心服务人民,普及易学教人爱国敬业,光大祖国优秀文化,贯通今古,融会中西,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群策群力实现中国梦,这是海内外炎黄子孙,易学同仁持之以恒的坚强信念,必将继续发扬光大。”

二、研究《周易》的创新精神

1962年论文《<周易外传>中若干辩证法思想》开始,先生便致力于易学研究,著有易学学术论文200多篇,易学专著8部,对易学的研究颇深、颇广,并有创新。

(一)为《周易》正名

1984年开始,先生的多篇论文都肯定《易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为中华第一经,居五经之首。在1999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当代易学与时代精神》,在第三章第一节《<易传>——古代经邦济世宝典》里,他写道:“《周易》被列为五经之首,以其富有精湛哲理、易于启人智慧,同时亦以其蕴涵经邦济世准则,而足作为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优秀教材。历代明君贤相、志士仁人无不认真研读,从中汲取治理国家、安定社会、发展经济与文化的指导原则。”

(二)总结出《易经》的三大特点

先生常说,《周易》有三大特点,在世界文化史上最为突出。此观点早在1999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当代易学与时代精神》著作里,就有祥细的论述。他认为:

第一、《周易》成书,“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上古,伏羲首画八卦,尚无文字;中古,周文王衍为64卦,系卦爻辞,是为《易经》,乃占卜之书;近古,孔子及其后学阐发义理,写成10篇《易传》,为一部哲学经典。没有《易传》,《易经》可能早就失传了。《连山易》、《归藏易》之所以失传,因乃专门占卜之书,没有文字纪录。经《易传》阐发,《易经》从占卜之书,升华成哲学著作,历久弥新。

第二、《周易》的体系结构特殊。它由文字系统和符号系统结合而成。如此体例的哲学著作,世界文化史上实属罕见。八卦符号代表天、地、水、火、雷、风、山、泽等等,卦爻辞文字就是对符号的内容进行解释,文字和符号是相互关联的。

第三、《周易》阐述的正确思想很超越。世界上的古书,没有哪一部象《易经》这样,有着如此深刻的哲学内容。 它那“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的宇宙观;“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的变化内因论;一阴一阳对立统一思想;“穷上反下”、“革故鼎新”的矛盾转化思想;天地人三才统一的天人观等,都超越与之同时的外国哲学。

(三)坚持义理和象数并重,打破了中国近代义理象数分离传统

象数和义理分离早在魏晋时期,主要是王弼提出扫象明理的主张,研易不重象数。汉朝注重象数,对义理没有更深入阐发,因而走向极端。但是汉代易学家创造了不少易图,如卦气图、爻辰图、12消息卦图等。王弼扫象明理的思想,一直影响至唐朝,唐朝的《易经正义》乃是注释王弼的原注。《周易》象数思维被窒息数百年。宋朝有人开始研究象数,但和义理是分离的。研究象数的人不碰义理,研究义理的人也不碰象数。朱熹当年将几幅易图,置于《周易本义》卷首,就遭人批评。先生当年在北京大学上学时,几位教中国哲学史的老师讲《易》时都未讲象数,为此他大学毕业也不知易图的用途。到武汉大学,开始研究象数,写了《汉代易学象数思维模式剖析》一文,把象数和义理结合起来,肯定汉代易学象数思维模式的特点,强调研《易》当象数和义理并重。

(四)首先阐发了《周易》象数思维模式的内涵

先生给象数思维作了介定。在1997年论文《象数思维模式概览》里,他写道:“象数思维是借助于《周易》的卦象和爻象进行形象思维的方法,取象比类,触类旁通,以发展理性思维的一种思维模式。”其基本特点是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综合与分析相统一。他认为太极思维方法是从易图中得到的启发。汉朝人创制易图的思维方法,可看出四个原则。第一,取象比类。就是取很小的物象,比一个很深刻的哲理。如《易传》所谓,“复,其见天地之心”、“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取象比类思维方法毛泽东用的最多,如反对右倾保守主义者说:“不要象小脚女人走路”。在七届二中全会上警告道:有的人“会被糖衣炮弹打中”。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要“摸着石头过河”,这都是取象比类。第二,矛盾转化思想。如中国造的文字,就表明了矛盾的对立统一 。上下、左右、动静、刚柔等等,想到一个方面,就想到对立的另一个方面。第三,矛盾均衡原则。易图都是阴阳均衡的, 64 卦中乾与坤、泰与否等都是阴阳均衡。中国人最讲动态平衡。第四,整体思维,一个易图就是一个整体。整体的变化最讲节律与周期。这种思维模式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比如中医的藏象学、数术学的阴阳五行学说等等,都是“取象类比”的思维方法的应用,至今也多在应用。

先生说:“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立于世界之林,须要有高深的哲学思维能力。而哲学思维能力是要经受锻炼的,锻炼的方法至今为止,是学习前人的哲学。《周易》这本书就是训练象数思维方法的最佳教材。”

(五)全面阐发了义理易学的文化内涵

《周易》的文化内涵包括甚广,文学、美学、伦理、逻辑等方面都有涉及,先生着重研究的是五个方面。

1、首先是哲学。先生同意他的老师冯友兰先生的观点,《周易》是富有辩证思维的“宇宙代数学”,它研究的是整个宇宙发生、发展、变化的问题,是赋有辩证思维萌芽的哲学体系。先生写有两篇论文,《易经的辩证思维萌芽》、《易传的辩证思维方法》。先生认为《易经》的哲学思维萌芽在《易传》中有大发展,其宇宙生成论、太极思维模式、天人统一思想、整体思维、中和思想等,都是先哲们留给后世的宝贵哲学遗产。

2、人文易。先生写过《周易的核心价值》、《周易与二十一世纪》、《周易论和谐》等。先生说,过去研究《易经》的大都是文学家,近代哲学家很少研究《周易》,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周易》的,在他之前,只有郭沫若写了两篇文章,萧箑父写过一篇论文《人文易与民族魂》,先生都十分赞赏。他说,我们的民族魂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百多年前思想家们定的清华大学校训。先生认为,包容精神在传统文化中的表现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理论思想包容。第二,民族包容。第三、宗教包容。象数思维艺术包容。就是 “百花齐放”,民间戏曲、美术、音乐、舞蹈等多样并存。

3、科学易。先生认为易学思维方式推动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他常说,张衡在汉朝时发明了地动仪,祖冲之发明了圆周率,得出了圆周率早于西方一千年。那时没有物理、高等数学、机械学等完备的学科。这些科学家用什么方法,对古代科技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呢?先生认为是《周易》为他们提供了先进的思维方法,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实际上就是《周易》蕴涵的朴素辩证思维方法和象数思维方法,给了科学家们一把打开宇宙迷宫的金钥匙,故能捷足先登。此观点在他早期(1995年)《<周易>——打开宇宙迷宫的金钥匙》等论文里多有阐述。

4、政治易。先生认为《周易》是历代治国理财的经典,厘定了中国治国理财的基本原则。我们的老祖宗确实贯彻的很好,不然中华大地早就分裂成几十个国家了,不会有三千年的大一统。大一统思想,强调中央集权,同时强调革故鼎新,推行变法,以至改朝换代,能延续历史。此观点在他早期(1996年)《<周易>的政治思想》等论文里多有祥细阐述。

5、管理易。管理主要包括预测、决策、领导、管理等功能。先生认为这些管理的功能,中国在一本书《周易》里就全都解决了,主要是“以人为本”。当代西方把它分得很细,他们主要是管物、计件、管机器。中国的管理是人文管理,关键是用人,而用人则要把德放在首要地位。他说,今天,我们吸收了西方的优秀管理方法,再结合传统管理方法,必将形成最好的嫁接成果,成为更高明的管理方法。可以预期,将来世界各国都会学习中国的管理。此观点在先生早期(1995年)《<周易>古代管理思想源泉》等论文里多有论述。

(六)、确立卦中六爻之间存在网络关系

先生在1997年论文《卦体——错综其数的网络结构》里写道,六十四别卦中六爻之间由八个方面形成网络关系。他说,六爻相互制约,任意变动其中一爻,都会造成网络内部诸关系的改变。此八种关系为:一、贞悔关系:每一别卦由贞悔(内外)二体所组成。二、三才关系:六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三、贵贱关系:初爻士民,二爻大夫,三爻诸侯,四爻三公,五爻天子,上爻宗庙。四、比应关系:贞悔相互呼应,初与四比。二与五比,三与上比。相比之际,阴比阴、阳比阳叫无应,阴比阳,阳比阴叫相应。五、承乘关系:六爻中下爻对上爻谓之承,上爻对下爻谓之乘。归妹卦,初与二为阳乘阳,也是阳承阳;三与四为阴承阳,阳乘阴,五与上为阴乘阴,又为阴承阴。六、中正关系:六爻之中,按奇偶之数分阴阳,初、三、五为阳位,二、四、上为阴位,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谓之得位或正位;阳爻居阴位或阴爻居阳位谓之不正位或失位。二爻为下体之中,五爻为上体之中。既济卦,六二与九五,既正位又有应,是为中和,属卦爻组合的最佳状态;归妹卦,九二与六五虽有应,却失位,非最佳状态。七、互体关系:六爻中二、三、四爻构成一经卦,称为上互或五互, 三、四、五爻构成一经卦称为下互或二互。64卦中任何一别卦都包含两个互体,加上原来的贞梅二体,共有四个经卦。八、错综关系:是指两别卦之间的相互关系。同一卦体,正面看是此卦,倒立过来成彼卦,六十四卦中,只有乾、坤、坎、离、中孚、小过、颐、大过相错不相综,其余56卦全是相综之卦,故64卦只有36个卦体。卦中六爻之间存在网络关系,为一个整体系统,此系统可以应用到应用易学。

三、攻坚克难的钻研精神

先生在《周易》与易学史研究方面,完整、全面而又有深度的阐发。特别是先生对象数易、先天易的研究,筚路蓝缕,探赜索隐,有突破性的贡献;先生对道教道义、道家思想精髓及著名道教典籍,人物之深透细密的分析研究,有创造性的建树。他著有《李时珍评传》,从古代自然科学中的哲学入手,多学科、多视角理解李时珍及其本草学新体系、新方法的内涵与《本草纲目》内涵的多学科的价值,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自然科学技术哲学的成果。《李时珍评传》原为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一,今被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列为《荆楚文库》中,今年出版。

(一)对“易外别传”先天易学的研究

对先天易学的研究,别人视为畏途,先生则用力较多。可以说,对邵雍的研究是先生整个易学研究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怀着对这位先贤圣行的崇敬之心,先生在总结20世纪研究邵雍思想的学术成果的基础之上,撰写出关于邵雍思想的综合性著作《邵雍评传》。该书对邵雍的生活时代、生平事迹、政治思想、人生哲学、先天易学、后天易学、认识论、思维方法诸方面作了客观评述,充分展示邵雍的思想风貌和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与成就。邵雍是北宋时代的著名思想家、易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他不求闻达,终生不仕,身居陇亩,心忧天下,埋头著述,撰写《皇极经世》,创立“易外别传”的先天易学。邵氏闭门30年,留下的思想著作虽只有20多万字,但在中国思想史上却作出了三方面重要贡献:(1)阐发新的宇宙本体论;(2)开创先天象数学;(3)创立新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邵氏绕开《周易》的卦爻辞和《易传》的思想原理,传承陈抟《先天图》,创立先天象数学,以象数为基础,创制精妙的“先天四图”及《皇极经世》,以之“弥纶天地,出入造化,进退古今,表里人物”,特别是《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构思奇妙,符合近代数学思维模式;经得住二进位制数学的检验,令人折服,使二进位制创立者数学家莱布尼茨为之倾倒。《邵雍评传》清理了先天易学的宇宙本体论及其运化准则;阐述了先天象数学关于宇宙万物衍化的数学图式;廓清先天易学的历史观,将其“元会运世”的历史衍化进程,视为弥纶天地的世界历史年谱,将其“皇帝王霸”历史观,视为别开生面的中国历史年鉴编纂思想;肯定邵雍的先天易学实为关于宇宙结构的创造性探索,其整齐划一的象数序列图式,构思奇妙,超越传统易学思维框架。据悉,《邵雍评传》一书自1998年出版发行以来,广受欢迎。此书原属《中国历代思想家评传丛书》之一,今已列入河北出版的《燕赵丛书》。

(二)对“别开生面”长江易学的研究

先生晚年以当仁不让的创新精神,致力于长江易学的研究工作,与汪学群合著《易学与长江文化》一书,从而开垦出有关长江易学研究的处女地,功莫大焉。长期以来,已有的中国历史文化著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似乎形成了一种定势,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唯一“摇篮”,即黄河中心 。而对长江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从未给予应有的重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促使学术界对长江流域各地区文化形势、长江文化与易学的关系等进行重新审视、考察和研究。在《易学与长江文化》一书中,先生粹取不同历史时期30余位有代表性的易学家,剖析其易学著作及易学思想,展示他们在易学史上的突出贡献,如此脉络如藤,典型如瓜,藤瓜并举,从而系统地清理长江文化中易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特殊贡献,其研究成果可谓是振聋发聩,掷地有声,使人从盲瞽走向聪慧。此书列为《长江文化丛书》之一。

(三)悟道参玄,延年益寿

除了在易学方面进行艰苦的探索和研究外,先生深受道教思想的熏陶和道教人物人格魅力的感召,对中国的道家和道教进行了广泛的学术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关于道学研究,先生着重研究其长生久视的理论与实践,特别注重其在医药、外丹、内丹方面的贡献,服膺新文化泰斗鲁迅先生的论断:“中国根柢全在道教”。在研究道家、道教文化过程中,他首先论定老子其人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其不同形象。对于道教典籍总汇的《道藏》,全面地评述其文化价值。而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先生对道教教义、思想精髓及许多著名道教历史人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分析,举其精要者,约有以下几端:

1、外丹研究。先生对道教外丹术进行了研究,论述其对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道教不愧为世界上唯一与科学联盟的宗教。赞同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的论断:“道家又能将自己的理论付之实行,所以东方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和药物学都渊源于道家,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先生认为,外丹术是中国古代化学的萌芽,而且对推动古代矿物学,古代医药学,古代冶炼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古代天文、地理学的发展,特别是对火药的发明等,都起到了重要而深远的作用。条分缕析道教外丹术的贡献,他的研究的确令人耳目一新。

2、内丹研究。作为一名道教学者,先生对道教的内丹术也作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关于道教教义、手印、符录、青词、戒律等都有所涉猎,撰写了不少评论文章。为崇真论道,深入研究道家道教文化,他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如主持了隆中——武当山召开的道家道教与现代文明研讨会、出席在台湾嘉义举行的第二届海峡两岸道教学术研讨会等,与会之余遍访道教名山宫观,参观仙真塑像及道院风光,加深形象认识。特别是道家的养生要诀和内丹修炼使先生自己深受裨益,在日常生活中他奉行“养性贵守和,炼身贵守恒,饮食贵守淡,起居贵守时”的道家养生要诀,坚持打太极拳、修炼内丹几十年,以至寿臻耄耋仍身轻体健,年至905乃平静、安祥地归去。

3、神交仙真高道。先生神交古代仙真高道,尤其是对道教历史人物陈抟老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肯定他传授《先天图》发展先天易学,传授《无极图》发展内丹术的贡献。应该说,有关陈抟老祖的仙风道骨、易学思想、对道教的影响和贡献等,也曾有人耗资费时进行过大量研究,但浅尝辄止、鲜有成绩者多,深入下去、卓有成效者少,但先生却思接千载,心游万仞,神驰八荒,以如椽大笔为世人奉献出一部煌煌数万字的《陈抟评传》,令人惊叹。评传中,先生以“图南未遂遁玄门”、“高卧华岳傲王侯”、“承传易图留后世”、“参悟内丹指玄机”等章节,磨垢刮光,生动地再现了陈抟老祖一生的履历及作为,强调指出陈抟在道教史上的重要地位:无愧五代宋初道学大师,其思想成就绚丽多彩,陈抟手不释卷,钻研易学以图象反映独到心悟,开宋明图书学之先河,成为宋明道学先驱;酷爱老庄,行清静无为、抱朴守拙之教,指引道学理论新发展;苦炼内丹,参悟内修理论,创立陈抟学派,经后继者精心阐扬,绽出灿烂之花。陈抟以一代高隐,影响五代宋初几代王朝政治,其高风亮节化育北宋一大批道教学者、文人学士。毫不夸张地说,先生对陈抟老祖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为他人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古稀高道不畏艰,沙漠雪山从容迈;信士热烈迎仙客,西域风情最迷人;行宫论道常惬意,‘一言止杀’传美谈。”这是先生对长春真人丘处机西游之行的赞美之词。先生撰写了《一言止杀,功垂万代——读<长春真人西游记>》的文章。《长春真人西游记》乃长春真人弟子李志常所撰,描述了公元1220年,年届73岁高龄的长春真人抱救世宏愿,应元太祖之邀,率18位弟子从山东栖霞出发,渡荒漠、穿戈壁、越高山,行程万里,历时二年余,最终到达西域大雪山会见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艰苦历程。先生所撰《长春真人丘处机》的研究文章,拂历史之尘埃,展真人之风采,对长春真人克服重重艰难险阻,西行宣道、沙场吊古、行宫论道进行了全景式描述,对异域风土人情以及真人咏志抒怀、开导信众的诗句予以采撷和呈现,特别是对长春真人洞察时艰、心系民瘼、解民于倒悬、一言止杀以使万民免屠的历史丰功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其文洋洋洒洒,引经据典,名词华句,汪洋恣肆,令人阅之而兴味盎然。先生以为,如若以此为脚本拍成一部电视剧,则可与明朝吴承恩所撰、描述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西游记》相媲美。

4、构建直觉思维哲学命题。在长期研究易学和道家道教及中医药学的过程中,先生深深体会到直觉是超越人们习以为常的感性认识和理件认识的规范。先生在论文《道家、道教注重直觉思维之真谛》中写道:直觉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一种突如其来的心理体验,它是人们常说的一种顿悟、灵感式的认知活动。它的特点是不借助于逻辑推论,而把平常的理性认识活动撇开。它诱导人们不靠天,不靠神,全靠自己超脱自己,自己纯化自己。它是打开神秘文化殿堂的一把金钥匙,人在直觉思维所诱导的心理状态下,可能领会神秘的数术,并产生一些特异功能。先生认为探讨科学与神秘文化的关系,不得不涉及直觉思维这一哲学问题。道家道教对发展中国哲学思维有着多方面贡献,关于直觉思维的论述,是其突出贡献之一。直觉思维对于科学探讨,对于新的科学规律的发现,往往起着妙手催生的助产婆的作用,或类似化学中的催化剂作用。它可以帮助科学家们在创造性科学思维中,由于某种条件的触发,异想开天地突破一个关节点,使认识发生突变,捕捉到难得的机遇,从而对研究的课题获得带结论性的正确解决,导致科学上的重大发现。

当然,先生也说直觉思维并不是人们有意造成的,而是经过长期潜心探索,“众里寻它千百度”;借助于多种知识,多种方法,反复实践或实验,未能获得突破性进展,在偶然因素激发下,“豁然开朗”,“得来全不费工夫”,取得最后成功。先生说,爱因斯坦也说:“我相信直觉和灵感。”爱因斯坦认为在科学发现的成功道路上,“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这的确是爱因斯坦在科学探索中的经验之谈。玻尔也说过:“实验物理的全部伟大发现都是来源于一些人的直觉。”这绝非夸张之词。

(四)学佛独守“拙火定”、金刚灌顶慧门开

在中国宗教里,先生除对道教研究较多外,对于佛教也有一定兴趣,不时参加佛教界的学术活动,写过几篇论文。先后参加过湖北玉泉寺举行的天台宗创始人智顗大师圆寂1400年纪念大法会及学术讨论会(1997年),苏州西园寺举行的新时期佛教教育研讨会(2000年),河南光山举行的净居寺与天台宗学术研讨会(2000年),武汉归元寺举行的“佛教文化研讨会”(2002年),湖北黄梅五祖寺举行的“禅宗与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2004年),武汉大学举办的“佛教百年”国际研讨会(2006年),为湖南举办的“石头希迁与曹洞禅”研讨会(1998年)提供了论文,因故未能与会。先生所撰佛学论文,《曹洞禅理与<周易>》、《援佛解<>、引儒证佛——读<周易禅解>》等,都着重论述了佛学与易学的关系,被分别编入大会论文集。

关于学佛,有一事值得特别一提。就是藏传佛教——密宗,对先生的养生方法有一定影响。1992年,有位河南的佛教居士来武大宣扬藏密功法。教大家练功,旨在祛病延年,先生也去学了。次年,一批联系藏密功法的朋友,相约去朝五台山,时值青海夏琼寺的夏日东活佛在五台山茅蓬山庄布道,举行五天大法会,最后为他和参加的信众举行大威德金刚灌顶,并赠他藏传佛教法名仁钦多杰。

五台山茅蓬山庄的法会,先生印象极深,曾见两位活佛,并留影存念。活佛灌顶时,晴空突降细雨,不可思议。难忘活佛灌顶之盛情。曾写小诗志念,《五台山法会》:

法坛灵威镇茅蓬,雷音警世万劫空。

活佛布道振金铎,甘露普施众生同。

百千信士颂声涌,漫天花雨降从容。

金刚灌顶慧门开,灵鹫伴我佇峻峰。

(五)对《周易》与中医药理论的探讨

关于古代科技思想,先生亦兴趣盎然。为了写《李时珍评传》、《本草纲目导读》,他首先研究了《黄帝内经》的《素问》与《灵枢》,以及《本草纲目》,注重探讨中医药理论同《周易》的关系。论定《内经》理论同《周易》朴素辩证法思想息息相通,阴阳五行思想成为《内经》医学理论的基石。由医易会通,促使先生进而探讨了古代其他科技思想同《周易》象数的关系。先生撰《李时珍评传》,力图从多学科多角度阐发《本草纲目》的文化价值,除表彰其在创建本草学新体系,厘定本草分类新方法,发明新药物,丰富药性.增广百病主治药等方面的贡献外,还特别论述此书对研究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农林牧渔以及历史、文学的重要参考价值。此外,先生还从哲学思想角度探讨了李时珍之所以能自学成才而勇攀科学高峰的秘密,他的独创精神基于他富有辩证法的思维方法,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万物化生源于元气的自然哲学。《李时珍评传》原属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一,今已列入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荆楚文库》。   

四、学贯天人的开阔视野

先生耄耋之年,编成一部传统文化巨著《天人之学》。先生在明清之际哲学、中国辩证法史,周易哲学(象数与义理)、儒学、道家道教、佛学、古代科学技术哲学等领域功底甚深、贡献卓著。本书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上,天人之辩较之道器之辩、理气之辩、有无之辩、义利之辩、理喻之辩、名实之辩等,持续更深远,影响更深广。

先生认为,从中国哲学传统看,无论宇宙观、历史观、方法论,古今先哲玄思宇宙,爱智崇真,所追求着,无非“天人合一”,保合太合,以建和谐社会,以促世界和平。

五、暮年心论

先生暮年也没有停止对哲学的思考和对易学的研究。他说,《周易》的阴阳观、太极观、天人观、五行观可以说是中国的独创,在世界文化界独树一枝,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甚至可以申请诺贝尔奖,或者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他把这四观叫做暮年心论,并安排他的传人继续做此课题研究。

六、淡泊明志的学者风范

先生淡泊明志、两袖清风,至20185月去世前,还住在武汉大学没有经过房改的又旧又小老宿舍楼里。不是学校没有给他分配更好的住房,而是先生的人生格言是“不争”,他实践《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精神,超越于名利之上。他一生把读书学习研究学问当作一种操守去坚持,一种健康的乐趣去享受。他用书香充实人生,既用之养生,又从历史中得到启迪,从《易》学中增加智慧,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才实学、行家里手。即使这套又旧又小的老宿舍,他也准备用来建立“明邦书院”,让他的后学及弟子们沿着他引领的方向继续研究、探索、引领、推动、发展、创新《周易》文化,他没有遗产留给子孙后代,所留只有他的优秀品格及高尚精神。

先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他吃的也十分清淡,作息很有规律。直到去世之前一个月,他都是脸色红润,声音宏亮,耳目聪明,齿如齐贝,思路清晰敏捷,尚在思考哲学、易学问题,尚在给女儿布置学术研究课题及安排研究方向,正曹操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未已”。也正如他常常挥书的李商隐的两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018412日中午吃饭时,女儿问先生:“爸爸,我看您这几天不太舒适,淮阳的伏羲祭拜大典我不去参加了吧?”“去吧,我没有事的。”16日中午,正在河南淮阳参加伏羲祭拜大典的女儿唐梦华接到保姆电话:“你爸爸呼吸有点急促,他让你赶快回来,还说要你快回家为他立遗嘱。”匆匆赶回家中,急忙把他送进武汉市中南医院,已是第二天凌晨1点半了。54日下午326分,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先生平静、安祥地驾鹤归去,享年95岁。

呜呼!逝者已逝!先生的一生平凡而又非凡......先生的易学思想值得我们永远研习,先生的精神品格值得我们永远学习。